有一位對佛理十分有研究的學佛者,他在求學時期就進佛學院研讀,因為累世修行的關係,他的眼睛看得見無形,也可以跟神明來溝通,只是看他是否要動這樣的神通而已。而他雖然年紀不大,也算修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了..........


後來他認識另一位剛要開始修行的人,因為這位修行人正處很初步的摸索期,所以很多的佛學概念跟修行的初始觀念是這位學佛者來指導修行人的。而這位修行人也不簡單,自己悟法有成,也開啓了自身的神通,並蓋了廟當上了廟的住持。


住持並沒有忘記他在初階修行時,這位學佛者曾經幫過自己的助力,他便請學佛者到廟裡來幫忙,順道用他所領悟的佛學來解眾生之惑,並在廟裡闡揚佛理。住持總是很謙虛的告訴信眾,學佛者的佛學基礎很好,若有佛法上的疑惑,都可以來請教學佛者。


只是這樣長期相處下來,大家慢慢的發覺了一些現象.........


學佛者在廟裡是以被供養者的身份來自居,廟裡的大、小事是看他的心情愛理不理,大部分在廟裡的時間,他不是繼續鑽研他的佛法,就也都處理著自己的私事,住持忙不過來,請他多費些心來幫忙,他仍然多半是不搭理。甚至當住持在跟信眾討論佛理時,他也會時常插嘴來發表自己的高論,並打壓住持的論調是不得宜。


佛海博大精深,或許每個人領悟的層面各有不同,而且在闡述一個法理時,是要站在信眾的立場,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來溝通,這樣的意境才會到位,才能達成共識!雖然學佛者真的把佛理鑽研的很精深,當他在發表高論時,是也沒人可以說得過他,但大家並不是信服他的參透,而是他講得太專精,沒有一個人可以聽得懂,就感覺他講得好像有這麼一回事,只是到底在講什麼意思,沒有人可以來會意得清楚,所以就也無法跟他再做更深層的溝通。


也因為溝通沒有交集,所以大家漸漸不再找他討論觀念的事情,私底下也很多信眾來跟住持反應,說學佛者講的佛理是太高深無法聽懂,但若講到一般的世俗觀念,卻是讓大家無法來苟同,或許是他的標準太高,一直用自己的高角度在評論事情甚至是住持,太極端的結果,大家看到的是心量狹隘的毫無慈悲心。


信眾有時被學佛者的這般行為,搞到對自己所信仰的道場來產生罣碍與質疑,於是便將心裡的問題跑去跟另外一間廟的出家師父反應,因為他們的內心被這樣的情況給困惑了。而這兩間廟平時互有往來,信眾也多所交流,眼看著反應的人數一直有增無減,頻率也越來越高,另外這間廟的出家師父便開口來奉勸這為學佛者。


他說~一間廟只能有一個主事者,信眾所歸依的對象是誰,就由那個人來主導廟的方向就行了,否則雙頭馬車的情況下,要信眾何去何從,該聽誰的是好呢?


話已經點得很明白了,但學佛者仍然用他所理解佛法的超高標準,一直在信眾面前數落住持的不是,甚至到後來他自己也實在看不下去就自己離開廟裡了。


或許大家會很奇怪,這間廟的住持為什麼不一有狀況出來時就直接清理門戶就好了呢?因為一個是領悟佛法,知道要慈悲為懷的去實踐自己;而一個是理解佛法,只用自己的標準在講規條與法則而已呀!所以兩人悟法的方向是不同的~


或許這位學佛者離開廟之後,運途不是很順遂吧!他又透過管道表明想回來廟裡服務,住持問了幾位委員的意見,但大家都不想廟裡有這種對立的聲音,所以沒有一個是願意來贊成的,住持也只好順應眾人的想法,沒有答應此事了。


。。。。。。。。。。。。。。。。。。。。。。。。。。。。。。。。。。。。。。


由此可見,悟法仍然是重在實踐,理解得再高深,充其量也只是一門學問而已,很會用嘴巴說得一口好辭彙,但別人聽不懂,也看不到你是如何實踐裡面的精髓,大家無法跟進,就只能束諸高閣而已呀!然後才再自怨自艾,沒人理解你心中的佛嗎?


其實佛不難懂,因為佛理解眾生,所以祂一定有辦法讓眾生來懂,為了順應眾生的因緣,為了讓眾生都可悟得佛法,所以佛才成就了祂的大智慧,也通徹事理、辯才無礙!但絕非是搞得大家一頭霧水,處處心生罣礙!


而佛也說~要恆順眾生了,那學佛之人怎能不放下自己的執著,用更慈悲廣納的心來包容眾生,同時也該將自己拉到跟眾生同對等的階層,這樣溝通才會有交集呀!不然老是高高在上的,造成了距離感,或多或少還是會格格不入的,您說不是嗎?這樣又如何讓佛法直指人心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