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在「童子發願」的這個故事中(有興趣者可以在YouTube搜尋觀賞),曾經這樣問過佛祖:「與其用衣服、醫藥、鮮花、素果來供養佛,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最殊勝的供養?」佛祖回答祂說:「其實啊!你們只要用菩提心來供養一切諸佛,把發心佪向給成就菩提道的一切諸佛,這便是最好的供養!」


既然佛祖都這麼回答了,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何謂菩提心囉!


師父從修行以來,他的善心跟善行已經跟自己的心念與行為融合為一了,所以他只要看這個人須要幫忙,而他也幫得起這個忙,就不會去計較過程與結果。所以師父做的某些事看在我眼裡,真的是有點熱心過頭與幫忙過頭了。而對師父來說,他只認為這是對的事,他便會去做。


為善到一個極點之時,在善的這個區塊,觀念和行為就會言行合一,尤其當我們在修行時,會更明白利益眾生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所以做到後來,只會發現怎麼做才是對的,而不會去想這樣做就是善事,就如同融於法當中,因為融在為善的這個法裡頭去做善事,因而讓自己的心中法喜充滿。是因為做對的事會讓自己很開心,所以這樣的力量便支撐著自己的心志跟肉體,來讓自己繼續做下去。


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會讓自己的修行更加的具體與明確,就如同佛經上所說,要修練到菩薩或佛的境界,除了要廣行菩薩道去做利益一切他人之行為外,還必須調整自己的內心,在做佈施之時,不能升起差別心、計較心.......,去比較誰佈施得比較多,或懷疑自己的佈施會被別人所利用。


而佈施又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的佈施,只要做得到的都可以給,而且是身體力行的幫忙。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態、心智、想法藉由修出離心的方式,調整到一個適當的位階,讓心態跟行為都修行到位之時,融於正知、正解、正念的正法裡,就會知道自己往後要如何的繼續做下去。而這時自己身上也會起微妙的變化,會想起累世自己是發了什麼樣的菩提大願,願意這樣生生世世來做同樣的事情,並在這一世也願意跟在佛祖身邊,繼續來宣揚佛法,繼續來讚歎諸佛,繼續來行發過的誓願,用這樣的願力佪向給成就菩提道的一切諸佛,真正的做到「無我」的狀態,在眾生中看不到自己,只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將所有的願力集結在一起到一個極點之時,才能真正成就佛道,到達佛境。


菩提心就只是自己願意發這樣的心並無我的照著去做,就是因為到了無的境界,所以師父才會常常不小心來做過頭。是因為心甘情願的發下承諾,所以就會真心的來宣揚佛法、讚歎諸佛、請佛駐世、勤轉法輪,當菩提心具足之時,這每一樣就都會自動做到,且無怨無尤的履行自己所說出來的心願。這是一個宏觀角度的願力,自己會願意生生世世來履行。


為何很多菩薩發下菩提願之後,都會誓願生生世世的來轉世修行,若沒達成便誓不成佛?那是因為祂們的心已經到位,已達到無我的境界,不會什麼事都只顧慮到自己啊!除了無我之外,還要有那一份「心量」來包容所有身邊的人,無論他是親朋好友也好,無論他是冤家仇人也罷,都要用無差別心及無計較心來面對他們,這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而要做到此,很多人性的執著都得要放下。


就是因為如此,所以不管以後我們要如何修、如何行,這「菩提心」都是根本,不可或缺。也是因為人心最難渡,所以才會強調無我,唯有如此「量」才出得來,有了量自然不會有計較心及差別心,就算別人立場跟我們不同,我們也不會很介意的放在心上。不過這真的很難!


就是因為觀念的改變、行為的改變,無怨無悔默默的做,這樣修行才會到位!


希望大家都可以因為這樣做而法喜充滿,內心不再生惑,共同達到菩提心的境界。這也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真正和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