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母親就對他採開放性的教育方式,母親很少會告訴他什麼一定對、什麼一定錯,如果遇到他很想做的事情時,母親只會分析結果,希望他在選擇之後,勇於承擔這個抉擇的後果。就因為母親是如此的從來不強行介入他的思考邏輯與決策後果,所以他從小便養成了很獨立的個性,且自成一格的思考邏輯!
在他小學五年級的那一年,父母親因長期的分隔兩地,也因為種種觀念的差異性越來越大,所以雙方最後便協議離婚。而原本他從小便一直是跟母親生活相處,卻因為他是夫家的長孫兼唯一的男孫,所以當父親堅持著他的撫養權時,母親就沒再多做爭取,便把小孩讓給了父親。而母親內心想的也是~若小孩跟著她,也只有她一個人疼而已,不如讓給了夫家,小孩還有爺爺、奶奶、爸爸、叔叔、姑姑......來疼的,對母親來說,愛並不是自私的佔有,而是無私的希望對方可以過得更好呀!
至於離婚後,母親也總是跟他說~如果爸爸以後交了女朋友,為他找了一個新媽媽,就也要乖乖聽新媽媽的話,不要去造成人家夫妻間的困擾,本來後母就不好當,母親只希望小孩可以在一個和樂的家庭中成長,所以她是以放下心防的方式在教育小孩,並不是以築心牆的方式在教育小孩。
或許母親因為離婚的關係,所以認為自己少給了小孩母愛,但母親知道與其自己來給,倒不如教會小孩如何獲得更多的愛。只是愛並不是去爭寵奪來,而是不設心防、不懷敵意的真誠以待,大家自然會慢慢去接納這樣的一個個體,才有可能衍生出進一步的愛~所以母親一直是用這樣的前提在教育小孩。
當然在這當中,夫家偶爾也會有不利於母親的批判言辭,只是聽在小孩的耳裡,他明白母親是怎樣的為人,再加上他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所以這些流言他只是聽聽,並不會去影響他與母親之間的情誼。也因為如此,母親才有辦法繼續來愛他,否則,如果他信了別人中傷母親的言論,對母親懷有敵意,又在這沒有什麼機會相處的情況底下,母子兩人就可能漸行漸遠了。
後來母親也有了個意中人,兩人是快要論及婚嫁,所以每每母親要見小孩時,男方就會陪同前往,並充當司機載他們母子四處遊玩品嚐美食,這樣的景象倒也和樂的像是一家人。男方見這小孩很乖,就說以後財產也會預留了他的份,並會盡力協助他來成家立業。
。。。。。。。。。。。。。。。。。。。。。。。。。。。。。。。。。。
看完了這兩篇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我們為人父母的,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育小孩,才是真正的愛著他們,而不是害了他們呢?
至於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格格不入,都是因為先入為主的懷有敵意在先,所以才失去原本可以成為朋友的伙伴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