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法會做完之後,讓師父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因為有一位信眾問師父,佛教的渡法跟道教的渡法有什麼不同?師父就照之前出家住持的說法回答他,道教的普渡是辦得很豐盛,讓所有的好兄弟過來享用,但不入餓鬼道的靈界朋友屬於能吃東西的才可以吃,不能吃東西的餓鬼道,祂們的喉嚨很細長,肚子大大的,食物一入口就變成了火,祂們還是沒辦法吃。而佛教做的甘露施食,除了可以把這些餓鬼從地獄召請上來,另外還有幫餓鬼開喉嚨,解除祂們的困擾後,讓祂們變成真正的可以吃。除此,也用佛法的慈悲念力,渡化祂們、赦免祂們的罪,一一消弭祂們累世的業力,直到祂們得渡為止。


而這讓師父延伸出了一些想法,很多修行人到廟裡問師父,自己是不是該來「渡化眾生」?因為內心感到很急,所以是不是該出來幫忙辦些什麼事情?甚至有的人都還沒領旨、領令,只是一味想要有所能力來辦事,但本身拒絕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調整自己的這個區塊),卻又要問修行該要如何修,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明明師父也跟他們說「法」就是長怎樣了,但就是聽不進去,不願去著重在心法,去從自己的內心修起。從內心了解自己之後,再來觀察「法」是如何運行,這樣按步就班的來修,他們偏偏就是修不下去。


至於,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希望有所得的修,最好當自己靜坐之時,只要把自己的感應力打開,讓神明主動過來教,或看神明給些什麼東西,就拿什麼東西,要像這樣有得到東西的,才叫做自己肯定的修行方式。殊不知,師父所強調的「無為法」跟這樣「有為法」的修行方式是背道而馳的。就是因為「無為法」比「有為法」的力量大太多,所以經書上才會提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而且經書也強調,法應該捨去,不要去取任何的法,才叫做真法,因為真法是自己融於法之後,法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看起來像是無所得,但實際上卻是有所得的。這也就像經書上所說,行功德之時,因為內心別無所求,所以便得了最殊勝的功德,是同樣的道理。


而師父在修行之初,也曾跑過一陣子的靈山,想去聽聽別人說些什麼,或得到一些什麼答案,但到最後,發現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而這過程的種種,都是有所外求的修行方式。於是他就回歸到原本最單純的修行方式~靜坐跟唸經書,用這樣的方式來悟法,凡事往內心去找答案,直到修有所成,才真正明白「法」就是長這個樣子。就只要這麼簡單的方式就可以得法,只要自己靜下心來,好好去觀察自己的習性、好好去觀察一切的待人處世、好好去觀察一切「現象」的同時,就會明白「無為法」真的隨手可得,這樣的修法才是對的方式。而不是一直想要有所領、有所受,才叫做修行。


坊間有很多的宮廟所能辦的事情很侷限,那是因為他們器具(也就是「法」)不齊全的關係,有的只能問事但不能辦事,也就是只能回答事情卻無法去解問題;有的只能解冤親債主,其它的就不能動;有的連旨令都沒有也是敢出來開廟,但也開得七零八落的......。雖說修行渡眾生的方式很多,但活著的都渡不了,只能去渡陰的,擁有這樣的能力真的就覺得可以了嗎?


不要只侷限在渡靈體的部分,要試著去渡化活著的人,這樣才能順便考驗自己修行的方向及所悟的法對不對。一個人並不會因為冤親債主解掉了而得渡,但如果可以解掉這一個人所有的困惑與盲點,他才可能因此得渡,而這樣的「法」不是才真正具有被看見的力量嗎?不然就只會渡陰的,祂們不會來吵鬧,也不會來計較,而所舉行的科儀,一般人也看得是一頭霧水,不知是真是假,我們要的修行就只是這樣而已嗎?


渡活著的人真的很難,而渡死掉的人很快,只要法到位俱足後,解冤親債主、渡無形靈體真的不須要花費多少功夫。但若想要扭轉一個人的心性,是要花多少的苦心與智慧到位。


所以靜下心來,好好去思索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未來想做的又是什麼?而真的就只能做到這樣而已嗎?還是應該更精進,花更多的心思在修行層面上,去融通更多的法,讓自己越懂越多,去真正的為善,也真正的對得起自己的修行。而不是停在原地,就自認為修得不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古聖密拉 的頭像
    古聖密拉

    宇宙即生命 生命即實相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