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下來的三篇文章,師父要分享的是做人處世的三個基本步驟,可以運用在生活上、工作上、人跟人的相處上及心境的調整上,歸納起來總共是十二個字,即「心靜是佛」、「見性是佛」、「明心是佛」,分成這三個階段。


因為人在生活上很忙,在工作上也很忙,而人跟人的相處、工作上的瑣事、生活上的煩憂.........這些林林總總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會讓自己的心煩亂不安。然而工作的步驟是死的,人的思緒卻是活的,所以人會跟著自己起心動念的不同或轉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答案出來,而以上的十二個字、三個階段,套在修行的每一天,都是適用的。


因為每天的步調都很快,事情也很煩瑣,往往錯失了讓自已心靜下來,多去想想的時間。而唯有心靜下來時,才有辦法把事情的環結釐清楚,並一一扣上,才不會讓事情處理起來,總是漏東漏西。尤其當心急之時,思緒一定會亂,在煩亂之中,就容易做出令自己後悔的判斷,所以若要得到一個比較得宜的結果,心一定要先靜下來,而多想想自然會知道自己真正要的答案是什麼。


若把「佛」當成結果論來看待的話,心靜下來自然可以看到這個結果論,多去想想、多去看看,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可以在事前就推敲出來的,所以才會說修行的首部曲即為「心靜是佛」。


要讓自己的心能靜下來,步調一定要放慢,按步就班地把事情做得很工整。心的靜與不靜在人生的路上是一個很大的關鍵,為何成功的人士就是那幾個人,因為他們一定有他們成功的地方,有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並具備某些人格的特質及處事方針,這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好靜下心來多想想,便可以從中比較出自己與他們之間的差異性,並用心扭轉自己的缺點,這也是有助於自己往成功的路上邁進。


人之所以會成功的關鍵各有不同,但唯一共同的特質便是能處變不驚、能臨危不亂,要能做到如此,心一定要夠平靜,這樣處理事情的結果,成效才會是好的,就比較容易成功。


而在修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定要靜下心來「悟」,才能有所精進,所以也才說佛經是拿來悟的,而不是拿來唸的。佛祖寫這麼多佛經,所闡揚的成佛道理及規矩,就是要我們去領悟出心靈上的一個平衡點,才能找出說服自己及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點,這都是要自己心靜得下來才看得見的。去明白經書在講的是人生的什麼道理,可以把這些道理運用在生活的哪個環結與區塊。這便是「心靜是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