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師父,何謂善事?善事的大小跟金錢的多寡有關係嗎?功德的大小跟自己付出的多少有相關嗎?


佛經上有記載,以巧遇的隨緣、隨喜的功德最大。


前幾天,那位會到師父廟裡主持法會的住持師父,跟師父邀約要做梁皇寶懺,費用要一萬五千元,師父除了答應自己要做之外,也因廟裡還有其它信眾也須要為自己累積福報,就跟住持師父暫定了幾個名額。其中一個就是為上篇文章的那位客戶所預留。


師父先建議她供養佛、法、僧及修繕佛寺棧累積功德,只是這樣福報仍然不足,菩薩不願應杯下來。師父就’問她,做梁皇寶懺的功德很大,只是費用要一萬五,不知她是否要為母親做此功德?這客戶一口便答應了。只是向觀音師父問,這樣的功德是否可延母親的時辰到凌晨?菩薩還是蓋杯的。


這時,這位客戶突然想到,母親以前就想回歸鄉里,想找宜蘭老人或幼福的單位做捐助。師父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好,於是就要她擲筊問菩薩,看這樣的發心是否可以幫母親延辰,結果就陸陸續續應杯下來了。


當說完梁皇寶懺後,福報仍未添足,所以這位客戶就隨機起了母親曾經有這樣想法的念,這便是隨喜功德,而把這樣的功德加上去之後,果然就福報添足,菩薩便應杯下來了。


師父建議她的善事,她雖是滿口答應,只是內心還是有一些小疑問,是否福報的大小跟捐助金額的多寡有關嗎?師父回答她,所有的神佛都一樣,祂們看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的是這顆心的用心程度,而不是看金額的多少。


師父去住持師父的廟裡時,有看到一位緬甸造型的出家人,住持跟師父說,這位出家人是台灣人,但長期在緬甸幫忙,因為本身很窮,所以每天都只喝一碗粥過日子。因此,住持問師父是否有辦法供養這位出家人?而且不用多,一個月一千元即可。雖然師父並未皈依這位住持,但因為很多佛教的儀軌都是她教師父的,師父等同把她視為自己的老師,就因自己的老師開這個口,再加上剛好這天有位請師父做法的客戶,拿了一萬二的預訂金給師父,所以師父就隨喜把這日的所得全部交給住持,就等於供養這位緬甸出家人一年的時間。


這也是所謂的隨喜功德,就剛好人家有須要,而剛好自己也遇到,當下憑自己可即的能力付出。能做多或做少,全視自己的發心,要著墨的多深或多廣,也全憑自己的一顆心。


師父也常跟護持廟裡的信眾說,護持的金額多寡,一來只須依自己的能力而定,二來則依自己是否心甘情願的發此善心,這樣才有意義。師父也常帶著信眾到處去做善事,如供養佛、法、僧、修繕佛寺、認養孤兒、捐助原助民............,目的是要大家平常就養成做善事的習慣,這樣大家才會明白做善事的主要的用意是什麼,懂了這個用意,在修行求法的過程,大家才會心甘情願、責無旁貸的真正發出菩提大願。


由這些小願讓自己起心動念一切為善,也養成為善的習慣,也樂於為善,最後才能發出真正的菩提大願。


至於隨喜功德也並不只侷限在金錢的資助而已,就算過馬路的當下,看到一位老太太也要過,就順手扶她一把,一起過馬路,這也是隨喜功德的一種。遇到衝突的當下,勸別人不口出惡言,說服別人不為惡,這也算是隨喜功德。用自己知道的佛經道理,去開導當下迷惑的人,這也是隨喜功德。所以它是隨機、隨遇的處處為善,並不是有計劃性、有目的性的為善。


神明看待善事的大、小也並非用金額的多少來衡量,祂們看的是這個人當下的起心動念、。若是為求做善事的功德而做善事,因為刻意希望去得,這樣反而功德是大打折扣,甚至是功過相抵沒功德的。若只是起心動念為善,只想多幫助別人一下,就直接做了這件善事,這樣才是真正的功德。神明看的是自己的誠意,看的是自己的發心,才來取決這件善事的大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