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文章我們先討論身體的部分~

其實我們會因長期一些不良的習慣影響坐姿、站姿、臥姿......,而導至身體結構失衡的問題,然後我們為了讓這失衡的身體結構保持平衡,也就是讓這個身體可以使用起來舒適一點,我們會錯用身體的力學,而讓身體結構越來越失衡。

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人會因為左腳支力腰會酸(這時身體結構已經失衡了)而改成偏重於右腳使力,只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站著的時候或走路的時候可以舒服一點,而慢慢得會因此便把右腳練得比較有力,然後左腳就越來越不聽使喚了!而有這樣情形的人,最後也可能會發現左腳是比右腳細一點的,因為左腳都不鍛練就慢慢有點萎縮了呀!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人端坐在椅子上腰會酸(這時身體結構也已經失衡了),於是便為了貪圖身體的舒適,就選擇斜靠坐在沙發上,然後越坐越斜(也就是越往舒適邊調整),因為這樣他才會覺得比較舒服,於是就導至筋脈越往作用力那一邊拉扯,最後骨架就被這些身體的歪斜且僵化掉的軟組織(筋、脈、肌肉)沾黏綁死,甚至位移了!

所以當一個失衡的身體結構,要調整回歸平衡之時,是不能往自己覺得舒適的那一個面象持續發展下去的,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失衡而已!相反的,如果要從失衡調整回平衡,一定要往自身舒適的相反邊去執行(因而我才會稱它為「反作用力」),因此任何的身體失衡要調整為平衡其實都會覺得是受苦的、挨痛的!就看自己為了貪圖身體的舒適,讓自己沈淪多深,相對的就要花費多少氣力才能把它再調整回來。

因此在做「自性瑜珈」要把筋骨回歸本位,是要把這些阻塞、僵化甚至沾黏的筋脈組織再延展開來,這時那些已經失衡的部位絕對會有酸痛感的,必須去承受這些苦,才能回歸自然的平衡。而且越是痛點的地方,也越是我們須要去「關照」的地方,也唯有確實走過這些痛點,才有辦法抒解掉這些痛點!

所以我們也是藉由「自性瑜珈」的各種體位,來「面對」我們身體各處的痛點。當我們發覺出身體的痛點時,注意力是不得不集中在那痛點上的,這也等於是意念導氣的意思,我們的注意力會把氣一直導向那一個痛點,慢慢會發現那一個區塊就熱了起來,這時便是氣血在活絡的同時,再藉由深呼吸去調整更深層的體位,當體位扭轉到最極致之後,便定住身體,再觀想從酸痛點排出濁氣!多做幾次,並將定住的時間越拉越長之後,我們會發現筋脈藉此會越來越抒展,而且痛點也越來越不痛了!

PS.而以上的論調跟我為人調理的觀念與手法,是同出一輒的。在我為患者調理痛點時,也正是在喚起患者對這個區塊的感知,因為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痛」(不通)在哪裡,所以這也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痛感,把注意力集中過來,去趨動這個區塊的氣血活絡!

長時間做這樣的練習,是利用體位姿勢來帶動自己做更深層的意念導氣及觀想,這也等同於靜坐練「觀」的功夫。所以剛學靜坐,還領悟不到如何「觀」、如何導氣的初學者,或許可以用這個方式來入門可以體會得更快些,也在調氣這個部分進步得更快些。這是藉由肢體運作,來帶動並幫助自己的心更到與意更到位,因為太多初學者的心在沒有任何憑藉時,是很難定住不動的,也很難把氣觀想得很深層到位,所以這是另外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而且確實的把筋脈伸展開來了之後,反而靜坐調氣會更順暢。

試想,如果我們可以雙盤靜坐了,那不就代表我們下半身的筋脈也差不多全伸展開來了,坐了不會不舒服,腳也不麻不痛了,那就可以靜坐練氣得更久了啊!其實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而心到身到的媒介是這一道氣,當我們的身、心完全與這一道氣融合,氣為心使,身為氣用,那不就是身、心、靈合一了嗎?

至於觀照自己的身體、調整自己的身體,這些都是修行的最根基呀!而且當我們習慣氣在身上運行的感覺之後,該如何調伏,該如何感知,慢慢的自然就都會得心應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