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共融‧共榮」之角度不同,人心失所 「共融‧共榮」之完全協助,完全融入 以上兩篇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樣的感想?其實我會取這兩個人的故事來說明「共融」與「共榮」的道理,主要是他們兩個剛好有一個對比,而這個對比剛好也說明了~為何佛教要談「無我」,道教要談「無為」的奧義。


第一個故事的他,是很有本事,一開始就是帶著主管的光環,要來入主公司的高層,而他是也很積極,想要盡快掌控整個情勢,好來有一番大做為。雖然他知道如何介入,他也掌握了十足的情報,非常了解全盤的問題點在哪裡。但他的出發點,太以我為尊,因為這個「我」想要來有一番大作為,太想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時,或太自命不平凡時,或想要力求表現來證明自己與別人不同時,很多事情的拿捏就會跟著失去了平衡,這就是這個「我」在做祟的緣故。


這樣一個非凡的「我」,無法與大眾融入,所以不管他有多崇高的理想,想要用一個人的力量來推動,所有的突破仍然有限,而一再施壓的結果,只會讓整個團體失衡,最後走向崩裂。


第二個故事的她,只有一技之長而已,也只是因緣際會來到公司,正巧遇到改革,剛好讓她有個發揮的空間罷了。她並沒有自恃長才,不但樂於分享,而所秉持的信念,也只是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解決問題而已。是大家的問題解決了,也認同這樣的工作方式,才促成了她的晋級。


她底下的一位部屬曾經說,一見到她進來公司,就知道總有一天她一定會幹掉舊主管且取而代之的。但事實上,她並沒有,她是和舊主管相融,且互為協力單位的。所以當她在的時候,每個高層主管都很放心,因為她就是有辦法把事情打理好,且十分的有效率。


雖然她並沒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但她在工作上的做為,卻真的是以「菩提心」來做為出發,一切都站在利他的角度,自然這個「我」就不會彰顯出來作祟了。


是因為出發點的不想居功,所以當這個「我」拿掉之時,是大家一起努力的共襄盛舉,是心甘情願的付出,而不會讓人覺得是被踩在腳底下的不舒服及被剝削。


也是因為如此,佛家才會說「無我自能無礙」,道家也說明了「無為而治」的道理。是沒有「我」的想居功,而來硬是要有一番作為,一切自然能順勢而為,不用花費太大的心力,即可把事情處理到位。


所以這個「無」對我們來說重不重要?若不重要的話,不會佛也詳述,道也闡揚了!


你喜歡跟第一個主管共事?還是第二個主管共事?如果我們把自己也調整成自己想共事的那位主管的樣子,是不是別人也就喜歡來跟我們一起工作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