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次見到師父拜師之時,師父呈菩薩的旨意,幫我開了同理心、慈悲心、菩提心也就是我所謂的「三心」。而師父事後也跟我說,他之前收徒弟傳法之時,就只是把法灌給對方,從來不會做任何的說明,但唯獨對我,菩薩的訊息就一直下來,他也就自然而然開口跟我傳達了這些口頭上的說明。

 

我在想,或許我對法還不夠敏銳,單單只有用灌的話,我可能只會覺得身體熱熱的,不知道在傳什麼東西。另外,也或許是我可以理解這些東西對我修行的重要性,我也可以理解要如何去履行,所以才會直接跟我說明,是要我趕快跟上腳步,不要再修行得不知所以然的。所以當我聽到師父說,當時是在為我開這「三心」時,我便感動得已經偷偷流下淚來,因為我的心裡是十分明白,這裡確實是我要修行的道場,我也馬上釐清我往後修行的方向到底在哪裡了。

 

當然啦!這「三心」並不是說開了就會馬上俱足的,一定是要靠日常一點一滴的修正自己後,再貫徹在自己的行為舉止上的。只是師父一跟我提到這「三心」時,我馬上可以融通它們對於一個人修正自己後的自在與確切實行在生活中的圓滿,有著密不可分的邏輯關係。

 

我曾經對「修行」下過這樣的定義,它是一個人下功夫修正自己後,再貫徹於生活當中的身體力行。而當與人相處最基本的「同理心」俱足時,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設身處境的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這時便不會把自己不想要的事情加諸在別人身上,甚至也可以去理解到別人會這樣處理事情,背後一定有它的原因。而當自己的「慈悲心」俱足時,便可以進而去包容及諒解對方的為何是這樣的起心動念,並不再對任何事情斤斤計較且耿耿於懷。再更進階的當「菩提心」俱足之時,自己便會更有耐心且堅持的為利益眾生而行為。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正自己後,並加以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實「行」嗎?

 

所以當自己「同理心」與「慈悲心」俱足之時,對人性充分的理解與包容就都不再是問題,這時無論是身、心處於何地、何境,都可以處之泰然不為外境所動,是所謂真正的自在。而當「菩提心」也俱足之時,便可以很有耐力及動力的去推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且不知辛苦為何,而人生真正的圓滿莫過於此。

 

其實這三心也可以算是佛學的根本,為何學佛之人總是勸發菩提心,唯有同理心及慈悲心俱足之時,才有辦法發得了菩提心。而當自己思維模式及言行舉止都以菩提心為標竿之時,才有辦法真正的離苦得樂,因為這時的「我」已經被全然放下了。因此佛理對我來說,它就是這麼一套有系統有邏輯的深層心理分析,它洞悉所有的人性,所以它在告訴我們如何放掉這個人性,便可以達大自在、成就大圓滿。

 

2012-07-09 12:47: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