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是佛」是佛經裡所闡述的一個觀點,說明人的佛性與生具來,只是因為心染六塵,而把這一顆原本清淨真如的心給矇蔽了。而所謂的六塵乃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出來對事物的喜怒哀樂好惡等情緒,唯有放掉這六識所產生出來的情感,內心的覺知才能真正被喚起,這時自然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內心底層的聲音是什麼了。

所以這佛性也可以說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所謂的修行並不是要我們去外求或追求什麼,而是用觀念及道理來對治自己的心,把因心識作用而起的喜怒哀樂給放掉,不再來干擾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可以觀見原始本我的真心,回歸到心清念明、圓融自在的佛性了。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跟我有一樣的矛盾經驗,當一件自己覺得很不合理的事來發生時,雖然自己的心明明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或無濟於事的,也明明知道或許有別的方式來處理,可以讓這件事情有其它的進展。但是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因為不滿的情緒掩蓋了理智;因為別人都可如此對待了,何須再跟他們講道理;因為只想速戰速決,不想再拖拉一直讓別人來打擾自己.......所以會選擇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讓事情草草落幕。事後又總覺得傷了別人,自己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

這樣的情況,便是自己的「本性覺知」和自己的「心識作用」起了衝突,「本性覺知」明明知道一定有方法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周詳與圓融,但就是因為「心識作用」讓自己的情緒好惡左右了心的決定,因而選擇了用錯誤的方式來解決事情。當我還未啟靈之時,我常為如此這般一直重覆上演的情節所困擾,明明知道不可以這樣放縱自己的情緒,但我始終也無法來對治自己的心。當時也只知道日後遇到心靈導師時,這些自然而然就會改過來,但至於是什麼道理可以來扭轉我,那時我是不明究理的。直到遇見師父後終於明白,原來這位心靈導師會引領我修行,提點很多的觀念和思考邏輯讓自己融通這世間的道理,來找到對治這顆心的辦法,所以這些惡習就如當初所預想,自然而然就改過來了。

也因為這樣的「本性覺知」,所以才會有修行修心的論調,而且是不假他求的往自己內心裡找答案,為的就是要挖掘出這與生具來的圓明之性。而所謂傾聽心靈底層的聲音,要聽的是「自性」的覺知,它可以讓自己的心達到一個恆久的平衡與滿足,而不是用一時的喜怒哀樂等「心識作用」的表相而來做反應。

所以「修」並不是做追求來解釋,而是做修正後的回歸本性來解釋;而「行」是做實踐來解釋,唯有以回歸本真我的初始心來做為出發,並身體力行,這樣才是真修行。

 

2012-05-19 23:3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