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在談修行時常常會舉「西遊記」的例子來做補強說明,他也說「西遊記」是每個修行人必讀的參考書籍之一,而「西遊記」這本書就是用很多例子在談一個人的修行,所以作者吳承恩本身就是一個大修行者,他才能把這一切描寫得這麼深入!
或許我這麼說大家還是不太明白,那我便來分享上師是如何看待「西遊記」這本書的......
上師說,唐三藏代表的是一個修行人,而豬八戒、孫悟空、沙悟淨則各是代表著一個人的貪、瞋、痴。修行人要成就只有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就像唐三藏誓往天竺取經一般),但這一路上都在跟自己內心裡的貪、瞋、痴抗衡(就像唐三藏要管好自己的三個徒弟一般),還要足足歷經了八十一難(蜘蛛精、白骨精、火燄山......),一難都不能少,才能修成克服萬苦萬難的圓融智慧~也就是少了一難就少了一種智慧,就不圓滿呀!
所以人生的苦也是如此,少了一種苦,少了一種磨難,修行人就修不成正果呀!所以這一切都是必經之路,是來成就我們的智慧,並讓我們放下貪、瞋、痴的。
而「西遊記」也有很多人性的隱喻,如孫悟空大鬧天庭被抓到之後要被砍頭,然而這個猴腦袋是砍了一個就接著一個的冒出來~它就如同人的念頭一般,你要它消失不見,它偏偏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冒出來!所以最後只好改用別的方法來整治這個念頭,而不是一刀兩斷的想要直接了當的去砍了它。
又為何快到最後明明是見到佛了,但卻又是個假佛,還要滅了這個假佛的幻相......見佛非佛,真佛存何?
又為何明明可以取到經書了,但菩薩卻要唐僧用自己身上最貴重的東西來換......有捨有得、多捨多得,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地去除人的執著心的過程~貪戀的、想要的、不捨的......統統都要去掉呀!
上師也曾在禪定之中,佛祖示現他要去跟一位得道的高僧求法,只是這位高僧住在昆崙山的山顛之中,那時正值天寒地凍的嚴冬期,昆崙山是被整個冰雪凍結,但佛祖卻要上師即刻起身,因為不久之後這位高僧即將遠離塵世!上師別無它法,只好馬上動身前往,那山顛之中無路可達,只能徒手攀爬上去,所以身上僅能穿一件禦寒的衣服,太厚重根本爬不了山,而且當時也沒有什麼太高級的攀岩工具,上師就手纏著布條,直接四肢抓附著山壁就出發了。他也問在場聽開示的弟子~這時的心情就像唐僧取經一般,當風雪一直打在臉上,而且是站在幾無容身之處的斷崖上時,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情?
因為以上的內容都是木魚禪師上課時,轉述給我們聽的,在場有弟子是回答~無畏無懼!而木魚禪師也說~當時他是認為唐僧取經跟上師求法的心態是一樣的,是抱著大無畏的精神永往直前的,於是他那時的回答也是~一心求法,無畏無懼!
然而上師卻搖搖頭,他說唐僧取經時,一路上遇到危險時,就只會哭,所以這時他也是嚇得眼淚都直流下來的,但沒有退路,只能想辦法一直往前走而已!
所以「西遊記」是一本很寫實的修行教科書,它演釋了人性的貪、瞋、痴、慢、疑、怯懦、無能......,但卻又能憑著一心一意的堅定向前,最後仍然是有所成就!所以修行並不是要我們全然的斷絕人性,而是在深刻地體驗過人性之後,慢慢地找到自己一條明明白白的堅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