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父所領悟到的法,都是唸經中所得的論調,將不懂及疑惑之處帶進去靜坐,靜中生智慧有了答案之後,再放空去做融通的靜坐,慢慢才會有真正的答案出來。有了這些答案之後,接著就要去做修行悟法的動作。

而在這修行當中,很多師兄、姐在大部分宮廟的做法便是靜坐,雖有時神明也會來練練乩身,但悟法仍是以靜坐為主。當修得不錯之時,在靜坐時會出現一些現象、感覺、感應或是看得到,甚至開始會有說靈語、開天文等現象,這時神明偶爾也會來給一些如令旗、法器、印章……諸如此類的東西。這時大部分的人就開始會有疑惑出來,想到處去問~所說的靈語是什麼意思?開天文的內容是什麼?領神明給的這些東西又要做什麼?因此就產生種種的疑惑出來了。

但這一切就如「楞嚴經」上所說,不管自己所見的一切相,都要不起心去做附和,也不要動念去隨之想像。修行在從沒有感應到剛有感應的這個階段,會隨著時間的增長,感應越來越強,只是這時所感應的一切相,並非全是真正的答案,若心隨之起舞,在楞嚴經上的定義便是入了外道、著了魔。因為這時候的自己並還沒有判斷真、假的能力。

楞嚴經上也舉例,當我們看到酸梅之時,會先起心去附和它~酸梅是酸的,再動念去想像~酸梅吃在嘴裡真的是好酸,然後這些意念就傳到腦波,接著嘴巴就開流口水。所以要想,是自己的心先動了,所以念起了,然後酸梅才因為自己的附和,而讓自己感受到它的酸,但事實上,酸梅跟自己卻是一點交集都沒有的不動個體,它也並沒有跟自己附和,完全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渲染了它,甚至添油加醋進去污染了它,造成自己以幻養幻。

所以,要如何分辨感應的真跟假?如何分辨所領的東西是否屬實?是自己起心刻意要去感覺好像有東西,再動念想知道那是什麼東西,這時所有的想像空間就出來了,接著添油加醋的色彩開始渲染,自己便入自己所創造的那個境,然後所感應的一切就都變質了。隨著自己越修越高階,這些起心動念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為了不讓自己修了偏差,楞嚴經才會強調真正的返樸歸真,也就是一切回歸事物的原本樣貌,不能起心、不能動念。

也有一位修行不錯的師姐來找師父,師父看出她內心因以起動念,為幻相所擾,而產生一心魔,雖然師父幫她收掉一次,但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這位師姐的心,解鈴還須繫鈴人,外力的幫助也只是一時解除,若觀念仍維持在起心動念,就還是會去入自己所感覺的那個境界,那還是會再產生心魔。所以無論自己修到多高階都是一樣,要很謹慎地管好自己的心,不去起心動念,才能讓感應的東西真實地展現出來。

唯有在靜坐中,去達到一個完全的止觀,不給心任何一個起心動念的機會,才有辦法去了解事情真正的深度及廣度,而不是像瞎子摸象一樣,只觸踫到一個局部,其餘就用自己的想像去拼湊。但現今很多修行人卻是敗在這一點,往往自己起心動念去感覺什麼是什麼、想像什麼是什麼、認為什麼是什麼,接著就以誐傳誐,用不對的方法去廣為流傳,才造成現今宮廟的亂象紛擾。

師父傳我半年來的法,我也大多分享在部落格裡,大家應不難看出,師父所傳的法都十分的簡單且淺顯易懂,用很簡易且隨手可得的生活禪,把這些困惑之處一樣一樣點出來,一切明明就這麼簡單,但就是有人以幻養幻,用自己的想像把它複雜化了,也把自己困在其中,才造就自己在原地踏步,沒有進步。

一直以來,師父的修行方式便是~唸佛經,把佛經裡的東西去做領悟,並帶到靜坐中去悟法。就用這麼簡單的方式,當自己領悟到哪個層級,神明自然就會給那個層級應有的法力。因此,師父這一路修行下來,雖也領了很多的法器,並被神明賜封「宏觀道長」的封號。但這一切於師父修行一年半後,觀音師父在他眉心點上記號,認證他為弟子之後,便要師父將一切歸零,並把之前所領的一切上繳天庭,重新修觀音法門。

所以,不用太在意過程中所領的一切,這些都是片面的東西。就如同把最後圓融出來的法當成是一碗煮好的皮蛋瘦粥一樣,但要煮這碗粥之前,過程中一定要先領到米、皮蛋、碗、材火……等,最後才有辦法煮成這碗粥,而在東西領齊之前,也就是尚未融通之前,根本不會想到要煮的是皮蛋瘦肉粥,那去專研這片面的一顆皮蛋或一個碗又如何?這並不會知道將來要煮的是皮蛋瘦肉粥。所以並不須要為這些片面的感應去問東問西,因為別人也很難解釋得出來,就算解釋出來了,就真的是正確的嗎?而在自己尚未領悟之前,這些答案對自己又有何意義呢?甚至所得到的答案,也可能因為自己的起心動念,添油加醋的結果,反而用想像來框住自己了。

所以時時將自己的心態歸零,也不因為有所得而起貢高我慢之心,一切都以平常心對待,不起心、不動念,用一顆返僕歸真的心來修行,這才是精進自己的不二法門。

 

2011-12-12 12:07: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