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在工作上及生活上都有很多的苦,也很多的不順遂,人與人的相處上,也有很多的意見紛爭。既然佛經上闡述的是「離苦得樂」,只要我們肯去面對、肯去思考事情相關的前因後果,其實都可以領悟出一番道理的。就像師父,在喪親之後的極端悲痛下,造就他大徹大悟,因而覺醒過來,便得法眼,可以看見很多一般修行人不能看到的事情,並在約四年的時間內,修到目前這樣的層級。

至於如何離苦得樂?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唯有「境隨心轉」,去面對事情、去改善事情,自然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即然修行是修心,很多事情要「境隨心轉」便要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也就是先改自己的執著心。而把自己的執著心改掉,便有助於自己修出離心,對於錯誤的事情,要去做糾正的動作,或者去做離境的動作,讓自己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位置來看待事情。如:本來自己是員工,試著讓自己站在老闆的位置,重新來思考事情。有時會因這角度、立場的不同,而讓事情變得淺顯易懂,而把自己錯誤的部分修正掉,這也是在修出離心必要的觀念跟動作。

如果遇到事情時,不能在第一時間,先把自己的執著放下,非得堅持自己的一三五七九,而不能認同別人的二四六八十,就一定要照自己的模式做才會高興,那難道別人的二四六八十就一定是錯的嗎?其實並不盡然的。而會造成爭執的原因是~自己堅持事情就是要照著自己想的模式來走,這樣自己的心情才會高興罷了!是自己非要別人來迎合自己,才造就這樣的答案出來。

既然修行是修身養性,如何放下自己的執著、自己的罣礙,才能讓自己真正的明心見性,讓自己從事件當中,去作心境的跳脫及轉移的動作,如此才能「境隨心轉」。因為這樣的論調,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時,要去思考~到底是我們的想法有問題,還是對方的想法有問題?到底是自己起了執著心,還是對方起了執著心?而既然我們是要修心,所以凡事還是先從自己這一方去做檢討,正視自己的問題為首先。

至於出離心並不等於擺爛,把事情放著不管。真正的出離心是把事情去做面對、調整、改進的動作。而調整的方式是要自己能夠接受,而對方也同時能夠接受才行,去把事情真正的癥結點導引出來,去做心態、想法上的調整。有了這些調整之後,在面對事情時,才能把自己的執著心放下,而放下之後,自己才能真正的沒有罣礙,比較能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取得大家的一個平衡點,且不產生執著。

而師父也常常在警愓自己,當事情的演變不順利時,到底是自己起了執著心,還是對方起了執著心。而既然觀音師父教的是慈悲法門,當然很多事情,要由自己的想法先去做改變,而不要去要求或奢望別人會做什麼改變。一切要從自己先改起,因為別人沒有必要迎合自己,不是嗎?是自己在跟別人相處、在跟別人處理事情,所以總不該在問題的癥結點上,跟別人起衝突且針鋒相對,吵個沒完沒了,這樣事情是不會解決的,而且自己還會氣個半死。先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法來試試看,搞不好就因為自己這樣心境的轉變,而讓事情起了微妙的變化,並可以把事情看得更透澈,更明白事情的癥結點,這樣自然就會把事情給處理掉了。

佛經上所說的「離苦得樂」,其實也就是放下自己的執著心。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證道時,也曾說過~眾生皆可成佛,只要自己能夠放下執著心及妄想。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返樸歸真,回歸到原本自己。而所有的佛經所闡述的其實就是觀念,可以幫助人去體會、去領悟的觀念,教人如何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如何去判斷是非對錯及善惡。

所以修行人第一要面對的就是自己的脾氣跟個性,試著去面對自己的執著心,試著去做自己心態上的調整,而讓事情可以處理得更加的圓滿,相對的,在修行上自然可以精進不少,神佛的認同度也會更高。

 

2011-11-30 18:09: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