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司某位同事向我那位佛教徒同事訴說心事,說她曾被另一位較上級的同事指正,說她有小心眼的問題,她向佛教徒同事求證,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她們再談這件事時,我剛好路過,佛教徒同事就跟她說,不然可以請我「觀」一下,看問題出在哪裡,為何會會讓別人有這樣的觀感。這個問題很敏感,雖然我當下心裡就有些想法了,但礙於同事之間的誼,我也不方便直說,而且依我一般時候的說法,一定會把人給得罪了,更何況是對方是個「小心眼」的人。我也好奇這樣的問題,祂會是怎樣的一個說法來對應,所以我答應她們了。
事實上,我當然知道這位小心眼的同事為什麼會讓人有這樣的觀感,雖然她也常請大家吃東西,表面上很樂於分享,但從她的言談之中,不難發現,她自我的觀念很重,很多事是從較偏重自己的利益點做為出發的。我甚至還可以舉一些例子說明,但我如果這樣跟她說,就太直接了,她應該會有被我中傷的感覺,沒辦法接受我這樣的言語攻擊吧!我也不想本來沒事,硬找個疙瘩往心裡放,所以還是問完主神再說。
晚上做功課時,我請示主神,祂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為自己這方著想的一面,只是明顯與否。人也或多或少有為他人,或大眾著想的一面,只是明顯與否。人的言行舉止因心念而起,想想自己每次說話、處事的出發點,是為自己的利益做出發,還是為他人著想做出發!因為在團體中,每次的發聲,大都以自我為出發點為主,較少是為爭取其他人的利益為出發,自然造成小心眼的私己印象。」
建議:可以多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也站在別人的觀點來思考自己,試想自己的言行,若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時,會有什麼觀感。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應該就可以察覺原因在哪裡。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為自己想多些,還是為群眾想多些,是顯而易見的,尤其當意見不合、爭執、衝突時,更明顯。
我是覺得祂說的很中肯,也很有道理,只是我畢竟是個凡夫俗子(其實就是「俗辣」啦!),這樣的高談闊論聽在當事者耳裡,難免是不中聽的吧!所以約過了約三個多月了,我沒把這些對話跟當事者說,而她也沒有再問我這件事的相關問題,我只是把這些話紀錄在此,若有一天,她問我的話,我會鼓起勇氣一五一十告訴她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