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最近我在現實生活當中跟朋友分享修行心得時,蠻強調「靜、觀、覺、受」這一個循環的,因為這是我在寫書時往內心整理的當下所「內求」出來的心得,所以這個觀念我是在寫書當中都整理過一遍了,當然會在口頭分享時~朗朗上口!而我也體會出無論任何的修行方式,例如靜坐或行禪.....我們都要在這當中可以去做這樣的實際體驗,我們才有辦法去明白它的髓並實踐在生活上。所以我也強調,如果大家的修行方式無法照「靜、觀、覺、受」的層次體會上來,一定要試著把自己的問題整理出來發問,才有辦法再持續精進下去...........

就在我對外講出這些話之後,師父也有在場,他事後也有跟大家分享一些修行心得,只是他聽完我所說的話之後,當天晚上他跟我討論著一些修行的想法,話題是這麼來切入的~

他:妳說行禪也可以體驗「靜、觀、覺、受」,但我一邊默念著行禪的口令一邊在行禪之時,心是可以很靜,就如同靜坐入定一般,可以發現全身的氣都在運行的籠罩全身,但我只有氣跟靜的感覺而已,其它都沒有「觀」到了,這要如何像妳所講的一樣「觀」得出去?

我:這個問題我在行禪兩、三次之時就已經發現了,如果教我們行禪的法師繼續用這樣的方法教大家行禪,很可能會誤導很多人。只是我們才去跟他學一次最初階~就只教我們怎麼走的課而已,所以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有更進階的說法........但本來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要從中體會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我們才有辦法確實精進,而且大家適合的方式也不一呀!而你提的那個問題點我早就想跟大家分享了,只是大家都才剛在學習而已,所以我是從做這樣的學習之後會養成自己什麼樣的一個人格特質來做引導,先激發學習的興趣之後,大家才會有心想學,有心想學了遇到問題自會想辦法來克服,才不會淪為只鑽研問題而不知方向在哪裡,當問題鑽不開之時就容易心生退轉了。但很多問題遇到時就像我一樣,往內求就有答案了,多去體會看看環結卡在哪裡,答案就會出來了........你要自己先想想呢?還是要我現在馬上告訴你答案?

他:(是帶骨氣的口吻喔!)沒關係,我再自己想想看!

過了一會兒之後......

他:我剛剛跟大家分享的那些話妳覺得如何,我有些是從聖嚴法師的著作讀來,他講的一些道理真的很受用,妳有時也可以去看看他的著作........還有我書房裡有一本阿姜查的著作,那是他弟子為他整理的,裡面也有談到一些行禪的觀念,妳可以去讀讀看。

其實換成其它任何人跟我說這些話,我一定是點點頭的就接受,而不管我日後是否有要這麼做。但因為太明白師父的人格特質了,所以很多話我會見縫插針的「誠實」說出來......也當然我在講這些話時,是有一些期許在裡面~

我:我們認真看待生活,很多答案往內求就有了,為何老是要外求別人的答案呢?

他:我只是覺得人不可以閉門造車,偶爾也要看看其他高僧大德的方式,就像我老是叫妳讀經書妳就是都不讀,妳不明白經書在講些什麼道理,妳怎麼去「行」?不然妳明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嗎?妳如果不懂它的意思,妳要怎麼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我就沒有回師父的話了,但我之前就跟師父說過這樣的話~經書是諸佛菩薩寫出來的,在沒有經書之前,諸佛菩薩也跟我們一樣是凡人,他們也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體會,所以才寫下了經書並成佛去,所以讀得懂生活才是重點,是生活的一切讓他們成佛的,並不是經書讓他們成佛的呀!

我想師父還是不明白我之前跟他講這些話的意思,所以他才會到現在還在跟我辯論這樣的事情。雖然當下我很想說的是~我純粹用心過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已經在生活當中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我才不經意在經書當中去理解到原來我所做的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不是更心領神會嗎?而且我還不須要經過思考,就可以如實知道怎樣就做到了!

不過我明白師父應該還是不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所以他才會那樣來回我的話,我想說太多他應該也體會不出來,因此就算我再怎麼想為他好,但也不須要再跟他繼續辯下去了...........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