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父把眼睛閉上一陣子,又過了一會兒之後......

他:我知道答案了!我剛剛入定進去思考行禪為何「觀」不出去的問題,我知道癥結是出在「默念口令」這個動作上,它會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口令與肢體的執行之間,其它的就完全不會發現,也就「觀」不到了......所以默念口令是很容易可以靜下來,但卻無法做到觀的動作!

我:沒錯,這不就是往內求就有答案了嗎?而這也是我之前跟大家強調~靜坐要「觀」不要「關」的道理是一樣的,當下指令的念頭是過重時,人的覺知是很容易「關」起來的,這時是沒有辦法培養觀察力的。所以同樣是靜坐、行禪,但內在所使用的訣竅不同,我們練出來的東西就會長得不一樣,也會形成不一樣的人格特質。所以當我發現默念口令的念頭是過重之時,我就不再默念口令了,只是用純粹的念頭去帶動身體而已......你再去試試看,不默念口令之後就很容易「觀」了喔!

他:(好像突然有所頓悟的語氣)嗯.....妳說得對,往內求就有答案了,而且不用別人的解釋,自己體會出來的更有感覺,更明白這是什麼樣的道理,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別人所說的都沒有自己體會來的深切.......

呵~我一開始也不知道最後是這樣的發展,就只是跟師父的一問一答之間,見縫插針的反駁他的觀點(啊!我真是大逆不道呀......T_T,不過我很少會有此必要的對待別人,是因對方的人格特質而異,至少有八成把握對方可以認知到我並沒有惡意,我才會如此出「針」,所以我通常都是→)也引導他再去做深入的思索而已,不但解開他心中對行禪的疑惑,也終於藉行禪這個例子讓他明白~我一直以來跟他強調的「內求」是長什麼樣的精髓,那不是我們去讀了誰的什麼著作,就可以體會出來的。而「讀」也只是一個引導而已,如何整理成自己的可行方式做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受」!我是一直使用「受」字來做自己內心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就已經十分的「受用」了呀!

其實我提過行起坐臥皆內觀的觀念,所以我是無時無刻都在練自己的「靜、觀、覺、受」,當遇到行禪這個方式時,對我來說只不過又多一個方式可以來讓我訓練自己而已,所以我很快可以進入行禪的核心。而且就在行禪約四、五次之後,我已經把行禪所要訴求的道理,以及我修行以來所有的體會全數接軌而上,本來只想寫行禪入心這系列文章而已,但寫了四篇之後,卻因為這四篇文章的一「入心」整理......赫然發現所有的接軌全都引爆出來,一切的架構早已在內心裡面明明白白的統整著,不過它確實還沒實際整理出來(因為還沒有思緒轉化成文字的這個實際過程),但我感受得出它在內心已然成形,所以我才說要閉關寫書了!發現內心的統整架構只是一個「覺」而已,寫書才是真正「受」的過程。是我「靜」下心來,「觀」察這麼久之後,我「覺」(發現)了,我願意「受」(接受、承擔、執行)了。

所以「靜、觀、覺、受」可以是每一件事情的小循環,也可以說是人生的大循環,我是周而復始的在這些循環當中,可大可小的交錯修(調整)行(實踐)著......

因此我也常說~我都是自己體會到一個道理之後,隔沒多久就從經書或某一個經典之中,去看到原來我所體會到的道理是這樣的被描寫著!所以每每一看,我就可以直接了當的明白~

這時,我十分的感謝師父!因為在我決定寫這上、下篇文章的當下,我頓時也明白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往內求,問自己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內心告訴我是正知、正等、正覺的意思,於是我便明白~如果我可以用一生的身、口、意來實踐所謂的正知、正等、正覺,我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已經完完全全明白這個道理了,不是看經書得來,是一直從生活體會到這一個當下,師父的臨門一腳,我開悟了這個道理。此時也不再須要再去思考這玩意要如何來「行」了,因為我已經如實明白要如何做就可以到達了!畢竟我已經正在整理出來轉化文字寫成書,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步驟、一切的核心........這絕不是拼拼湊揍出來的知識,它不是大腦裡的知見,而是「行深久遠」後的一個心得,是一份紀錄而已。

PS. 若要算這輩子當然不久啦!我也不過知道要修行才五年左右的時間而已,不過,若累世、累世一直接軌回去,這是多麼漫長的一條路........

所以修行的實修實證是在於自己,並不是神明、仙佛來認證你,也不是高僧、法王來認證你,唯有自己的實證才會是真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的一條路。若還要靠別人來證明什麼,就可能還會不知所以吧!

而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每一個當下,那還須要證明些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