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有位朋友在內心糾結了十年的一個心結(過程涉及穩私不在此詳談),她問我~想請問妳我應如何去面對呢?若不想再掀起事端不再解釋,我又該如何說服自己的心呢?我又應該如何檢討自己的錯誤呢?
在我想回覆她問題的當下,我發現怎麼所有的答案都剛好是我這幾天所寫的文章重點,只不過我都只是帶過點到為止而已。所以我想這也是老天爺的巧妙安排,祂明白應該很多人體會不出來,也應該是我闡述得不夠到位的關係,所以祂才又派了這一個功課,好讓我來深入說明清楚。不過我確實常常會這樣,就突然間很想在某個場合講什麼話,但所講的內容都剛好會是在座某些人正好遇到這些疑惑的當下。或許這些文章真的是事前為她準備的吧!所以我就整合了一下回覆給她~
我在「有」與「無」之間(下)有提到過~我們如果可以明白世間「萬有」都是人之常情之後,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明白一切「皆無」是天經地義了!
去回顧以往的點點滴滴,妳一定有做了一些(應該不只一件,看妳自己有沒有發現而已)事情是引起XX(尊稱)不開心的。但很多事不能認為自已沒有不好的起心動念,就大而化之的去做它,尤其當這件事情是可能影響到相關連帶人的觀感時,就必須納入對方的觀點來做考慮。
先生是妻子的,這樣的「有所」是人之常情,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要對別人的先生做什麼樣的事情,就必須考量對方妻子的觀感進來,這才會是面面俱到。
妳已經惹人家不開心在前了,所以往後的一切是非自然都會對號入座而來,因為妳沒有發現自己已經種下了什麼種子。
「菩薩畏因」是因為祂明白任何一件事都會是蝴蝶效應,所以祂是絕對的謹言謓行。
很多的事情既然已成定局,接受才是真正的面對。順著緣份的安排,有機會化解才化解,沒機會化解我們就只能默默的承受。而且這一切是自己所種的因,所以有什麼好不能承受的呢?而我也說過~在反省自己時,針對自己的曾經所為做反省就好,不要再把別人的因素納入進來,那只會沒完沒了而已!
所以我才會在「內求」與「外求」之間的文章中去強調修行是靜、觀、覺、受的循環,而真正的所得與成長關鍵就是在「受」這個字呀!不願意接受自己曾犯過的錯,不願意接受別人認為自己不對,不願意默默承受等待適當的時機再澄清........我們就調伏不了這顆一直想爭辯的心呀!~就只是為了想再次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已!這很累人的呀!所以妳才會為此事糾結了十年之久。
因此我才會在「有」與「無」之間(下)的文章最後強調~「我知道,但這有什麼關係!」這句話,用這樣的心態來跟自己與別人相處,一切都可以平等共處的沒有什麼障礙呀!
一顆真正柔軟的心,什麼都接受,什麼都沒有障礙,什麼都為別人多想一點,什麼都願意納受呀!
吃點虧,多承受一點,這沒有問題的啊!
能想清楚這一切,我們就能「無所不能在」的大自在呀!
不過這個問題妳已經糾結很久了,其實我不太適合用文字這般隔空回答妳的,沒有面對面的溝通,很多意思是無法傳達到位的。所以要請妳多多包涵,多多體會我文字背後想跟妳表達的精髓是如何,若還有問題,我們可以見面詳談喔!
看完我的回覆之後,她留言給我~
師姐您好:
犯下的錯誤自己檢討》未來一切默默承受》等待機會》盡力化解》放下不在多想》永遠還是XX(尊稱)》一樣的尊重
不願意接受自己曾犯過的錯,不願意接受別人認為自己不對(這是我說的)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沒錯,但是對XX(尊稱)來說,已經侵犯到她的領域,即使我的起心動念沒什麼不好,但畢竟她看不到,所以她的懷疑也當然是理所當然嘍!(這是她自己反省的)
不願意默默承受等待適當的時機........我們就調伏不了這顆一直想爭辯的心呀!~就只是為了想再次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已(這是我說的)
是想爭辯、是想證明,但是在重新整理與妳分享後,我才有機會清楚明白自己的缺點啊!我的覺真的是太弱了,所以今天妳真的幫我找出來了,^_^謝謝(這是她自己反省的)
一顆真正柔軟的心,什麼都接受,什麼都沒有障礙,什麼都為別人多想一點,什麼都願意納受呀!
這就是所謂的受吧!什麼都接受,什麼都納受!
對呀!反省時就是要這樣,只要不要把別人的是非對錯牽扯進來,是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點在哪裡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但不用急,就在我們誠心願意接受的當下,無論後續處理方式為何,都已經是不太重要的可以放下了~那還須要用辯解來包裝什麼嗎?對自己「誠實」,一切就可以坦然了呀!
而我也一直跟身邊朋友強調「整理」的重要性!當我們願意停下來整理的當下,就已經是「靜」下來了;當我們正在整理之時,便是在「觀」的同時;當我們發現問題癥結時,便是有所「覺」了;但很多人只停留在「覺」而已,因為不想心甘情願的「接受」事實,這些反省就「納受」不到心裡面來,我們又要如何培養「承受」的魄力呢?所以我才會強調,修(調整)行(實踐)的可以一再突破的重點是「受」這個字,當我們沒辦法接受之時,我們就突破不了啊!
所以「靜、觀、覺、受」是我們在反省時任何一件事情的最高指導,「受」字是終極目標,但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勇於承擔!它們是可大、可小且周而復始的一直循環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如果你是真心在修行的話!
而且我在「內求」與「外求」之間(下)最後也說~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每一個當下,那還須要證明些什麼呢?所以就不用再爭辯些什麼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