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前一天,部門約歲末聚餐,難得她們約的時間沒跟我的行程撞期,於是加上我,總共有十二個人參加了這次的聚會。
這是十二金釵耍嘴皮子的盛會,大家從進到餐廳開始,就一直吱吱喳喳講個不停、笑個不停.......,人家一間小小的店面,今天有我們這十二個女人來鬧場,倒是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氣氛。
只是聊著~聊著到最後,有一位同事突然問我,說我既然有在修行,那會不會看「心海羅盤」這樣的節目?我想了一下,這個節目大約三、四年前有看過一、兩次吧!但都是轉台時,不小心轉到的,我是不會刻意的想去看。
這時就有「身邊人」(就是坐在我前後左右,那些常常聽我講五四三的好朋友)馬上接話,說:「她不用看葉教授的心海邏盤啦!她自己就是林老師的心海邏盤了!」吼!她還在「林老師」那邊給人家加重語氣,感覺好像是比賽罵人的談話性節目.........所以大家都笑了~
笑完後,提問題的同事繼續說,裡面的葉教授也是個修行人,但他所闡述的論調,有些她認為不對,所以想聽聽我的看法!我便請她把問題點說明。
她說,葉教授的理論是~人之所以得病將死,是正在面對因果與緣份的問題,不應該太過強求的用過度的醫療行為去衍續他的生命,這樣是違背倫常與法理的!但她認為這樣不對,生命的可貴是難以用價值去衡量的,哪有說救得活而不願去救的道理呢?
這個問題一提出,馬上就有理解我思考邏輯的「身邊人」又替我回答:「她會跟妳說一切隨緣啦!」只是所有人並沒有因為這個答案而做罷,大家還是把目光投注在我身上,看我會講出個什麼所以然來...........
我是這樣來回答:「我確實是比較傾向於隨緣順勢的這種人,凡事是不會太強求的,所以我也會認同葉教授的論調。但我相信他會這麼說的重點,是因為他希望大家可以學會放下,而不是真的要見死不救!只是,如果妳仍然想為對方多做些什麼,妳可以跟神明祈求,去發這樣的願力,也是可以的!」
提出問題的同事聽了便這樣回答:「遇到生死大關,還要能夠放下真的是不容易.......他是苦口婆心(指葉教授).......這真的要學習(指自己)........」所以她在質疑葉教授的部分,比較釋懷了。
講經說法確實是不容易,觀念的傳達必須面面俱到,否則聽在不同人的耳裡,解讀出來的意義就是這樣的歧異。大家的出發點都沒有錯~主張不要救的人,是為了讓病人好走,不在拖磨,同時也勸在世的人必須要學會放下;主張要救的人,也是出於一片善心,生命無價,豈可毫不珍惜的就讓它逝去........這些想法都是正確,只是標準不同、看法歧異,所以就容易來產生誤會了。
同樣的一個觀念,如果只是斷章取義,用在不同的環結,有時是對、有時出錯,所以要理解一個觀念,不能只取它的字義,而是要釐清它所傳達出來的精髓呀!
我想連葉教授思維跟口條都這麼清楚的人,還會讓眾生來產生誤會了,那更何況是我這樣一般的眾生。因此我所寫的一切,如果您有覺得格格不入的地方,還望提出指教,或許是我沒把話說好了,才會造成錯誤的理解...........而這一切,我也還正在學習!所以難免有失誤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