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先生問起:「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心甘情願?」師父回答他:「這個問題的範圍實在太廣泛,要看你的癥結到底是出在哪一個層面,針對這個層面來解法會是比較恰當。」姑且不論先生的問題癥結點是出在哪一個環結,但我在他說出這句話的當下,察覺了他的內心起了微妙變化,心境是從觀察者的角色轉變成求法者的角色。


為什麼我對這個轉捩點會有這麼敏銳的感受?或許這是我的習性,也或許我的功力只到此為止吧!因為一直以來對我而言,兩顆心的交流必須是坦誠相見,雖然我通常並不設限,但對方的心是敞開幾分,我內心是清清楚楚也明明白白,而我的「讀心」也僅止於對方願意開放多少讓我讀得進去。


所以跟我最親近的佛教徒同事也曾這樣來問過我~為什麼她的一些穩藏性的心思或是還沒有辦法釐清的感覺,只要稍微跟我提個頭,我便可以很明確的把它們形容出來?


我想了一下,便這樣的來回答她:「那是因為長期相處下來,妳對我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妳的心對我是完全的開放,所以我就能全然的讀得進去。若是對方的心靈對我是有所防備,這時我便會讀不到一些太細膩的轉折,這會讓我在「翻譯」對方的心思上出現盲點,所以這時也乾脆沒必要去翻譯了。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反正我講得他也聽不進去或半信半疑,那就沒必要花這個心思去解讀得那麼深入了。」


因此,當先生的心起了這微妙的變化時,我好像頓時明白他的問題癥結點是卡在哪裡了.........


他的心中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理想世界,那算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境界,為了達到自己的這個理想境界,他是非常的努力不懈到盡乎有些苛求自己過頭,當然他也常常不小心就把自己這樣的一個標準拿來衡量在身邊的人,也因為少有人可以達到他的標準,所以很多事他是親力親為的放不下手且顧忌很多,雖一切的出發點是在求善求美,但總是因為多了份自我要求而造成綁手綁腳失去了效率。


但這並不是缺點,只是對自我的要求高一點,凡事也小心翼翼了一點罷了!這些現象只是自我心靈運作過程(也是所謂的心性)的產物,也是他做事的準則就是長得如此,當事情是他在執行時,他內心的考量自然就是這麼多,所以就算別人給他更有率的建議,他也很難直接套用這些建議在自己的處事上,因為那不屬於他的邏輯,除非有辦法說服得了他的心且通順了他的邏輯,讓建議的方式和他的心靈層面是一致的,他才有辦法去融入這個建議的方式。


而這也是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罷了!他有他想追求的境界,面對這樣的人只要好好給他鼓勵,用更盡善盡美的境界來引導他,讓他有更大的空間來發揮自己,什麼事他都會做得心甘情願。也因為每件事情,他都是深思熟慮而為,很多事真的都已經是盡心盡力,所以在這麼做之後,若還要面對過多的批評指教,是會讓他倍感無能為力,而這也是他壓力的所在!


不過,我也發現他身上有一個小動作,是八、九年來始終如一的。由這個小動作,我可以明顯感受出其實他一直都是一個十分真誠的人,而且心也是試圖開放且願意與人交流的,只要對方也是一個對的人。


綜合我以上的解讀,隔了兩天我針對他「心甘情願」的問題,傳了一通簡訊給他:「看廣一點、想深一點....或許你會在我的部落格找回自己的"心甘情願"~那是一顆真正的愛心,也是真我之心。」也是啦!因為我的部落格有好多篇文章都是在講對這世間的「心甘情願」,就看他要用什麼角度去解讀囉!


最後他回傳簡訊告訴我,他覺得我所說的「找回自己的"心甘情願"~那是一顆真正的愛心,也是真我之心。」這句話真的佷讚。當然也希望他可以藉此盡快找回自己心靈的平衡點,一個身、心、口、意全然合一的盡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