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不知為何,陸陸續續有些格友都跟我討論靜坐時或靜坐後會產生頭部不舒服的問題,他們都是在其它的宮廟學習修行,但執事者就只純粹要他們靜靜的盤腳坐好而已,至於靜坐中要如何觀想、如何調息、如何運氣,是一概沒有提及的(我想應該是這些執事者也不知如何教吧!),所以面對這樣的一個困擾,他們也不知如何來解決,慢慢的對靜坐就敬謝不敏了。


我想一個好的方法,在遇不到一個得法的人來教之前,是很難克服目前所遇的癥結,所以才如此讓一些修行初階的人,不得其門而入吧!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克服這個靜坐最初階的問題~


因為人大多數的心念是靜不下來的,要他好好坐著什麼事都不做時,就更突顯了腦部的運作,所以很多剛開始在練習靜坐的人,觀想的重點會放在頭腦的地方,也導至氣的運行聚集於整個頭部的上方,是因為身上大多數的氣被自己的意念導至於此,積散不去,所以就造成頭部的不舒適了。


而簡單來說,人體內氣的運行是可藉由意念來控制的,是因為起心動念去做那一個動作之時,才下達指令給神經去傳訊息,並將氣血導至身體的該部位的肌肉群,才來產生心念所想要執行的動作,所以當身體那一個部分的動作是最大時,大部分的氣血就會導向那一個部位。而靜坐時,因為身體的各個部位是靜止不動的,若再加上腦部運作(即思考或思想)不止息的話,氣血就容易往腦門的地方去做聚集,才造成這樣的不舒適情況產生。


會產生這樣問題的人,師父提供了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建議方式來讓大家參考,口訣便是「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藉由這樣的一個觀想動作,便是用意念慢慢的把氣由頭部導向丹田的部位。而之所以自古以來練靜坐時就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口訣,也是因為很多人剛開始練靜坐時,大多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為師者才一直以口傳授著這一個訣竅,主要便是把容易聚積於髗腔部分的這些氣,慢慢的藉由觀想導到鼻息,再往下導到胸腔,再往下導到腹腔。


一來、是因為頭部神經的分佈比較密集也比較敏感,所以當太多的氣囤積於此時,會讓人有腫漲、暈眩的不舒適感,甚至更嚴重時便會引起頭痛的現象了。二來、是在初期還不熟悉氣的運行時,氣在往上帶動時,容易造成身體飄忽的感受,然後就自然而然的晃動了起來,這也是很多人在靜坐時會有微微規律晃動現象的主因。


是為了要避免這兩個問題點,所以口訣才會要大家把氣觀想導入丹田。一來、腹腔的神經比較鬆散也比較不那麼敏銳,在聚氣時最多只感到腹部會有微漲的感覺,應該沒有人會氣聚丹田聚到肚子痛的吧!二來、是因為腹腔的空間比較大,將氣聚在此部,才能收納最多的真氣。三來、讓氣往下貫並穩住在下盤,這有往下札根的意味,身體自然在靜坐時就可以如如不動了。


唯有靜止不動且意念集中,才能真正放掉眼、耳、鼻、舌、身、意,才能真正不起雜念,才能真正放空去悟法呀!所以靜坐的初期,還是先依這最基本的口訣練氣聚丹田,等到自己氣練聚足之後,才往下一個階段來進階。只是很多人在這第一階段都十分的沒耐心,無法持之以恆,甚至是雜念太多,隨時都只想求有感應而已,所以就困在這一個階段無法再提昇了。


其實它也並不是很難,就是要有耐心,持之以恆,不要亂想,不要雜念太多,只要秉持這些原則,很快的就可以進階練下一個階段的東西了呀!


而很多修行的原則,就是這樣的簡單而已,但就是很多人性的複雜面去把它曲解了,不願一步一腳印,不願屈就於平凡,然後才延伸出自己很大的想像空間出來,然後就敗在這樣一顆無法收攝的心上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