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在工作上及生活上都有很多的苦,也很多的不順遂,人與人的相處上,也有很多的意見紛爭。既然佛經上闡述的是「離苦得樂」,只要我們肯去面對、肯去思考事情相關的前因後果,其實都可以領悟出一番道理的。就像師父,在喪親之後的極端悲痛下,造就他大徹大悟,因而覺醒過來,便得法眼,可以看見很多一般修行人不能看到的事情,並在約四年的時間內,修到目前這樣的層級。

至於如何離苦得樂?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唯有「境隨心轉」,去面對事情、去改善事情,自然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即然修行是修心,很多事情要「境隨心轉」便要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也就是先改自己的執著心。而把自己的執著心改掉,便有助於自己修出離心,對於錯誤的事情,要去做糾正的動作,或者去做離境的動作,讓自己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位置來看待事情。如:本來自己是員工,試著讓自己站在老闆的位置,重新來思考事情。有時會因這角度、立場的不同,而讓事情變得淺顯易懂,而把自己錯誤的部分修正掉,這也是在修出離心必要的觀念跟動作。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這次的傳法,除了觀念的說明之外,師父又繼續引導我說,我在這樣邊聽他傳這個法時,除了原本的初發心之外,是否還有想發更殊勝的菩提心的感覺,因為我的內心在告訴自己,現在我的境界已經不再是只有當初的初發心而已,不是嗎?因為我還沒去整理這個區塊,所以我不曉得如何去發這個願,而且我聽師父說法已約半年,很多的觀念跟想法已經都跳脫了,但因為一直都是師父在講,我在聽,所以沒有試著去整理,所以我在悟法的過程中,才會有所質疑及不清楚之處。境界是跟領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既然自己已經領悟到這樣的境界,當然就要展現到這個境界的菩提願。

師父又為我舉了他的例子,因為他信任佛法,信任觀音師父,一心不二,願意跟隨著觀音師父的腳步,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他的初心。但我聽了這麼多的觀念,悟了這麼多的法,所以已經跳脫了原本的層級,只是還沒有去整理,沒有幫自己去當下做證悟。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師父之所以跟我說此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看到了我在其它文章回應裡,跟我那位「知己」的對話,裡面有提到「轉世的初心」這句話,所以師父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傳法,讓我整理思緒,回憶起這份初心。

他法傳到最後,問我當時的初心為何?是助人還是渡人?我問這兩者有何不同?師父說,幫助別人只是一時,而渡別人是一世。幫助別人只須有困難時幫就行,但渡人是觀念想法的的轉變,唯有如此,才能讓一個人可以徹底的改變,所以二者不同。在師父為我釐清這個觀念的同時,我心裡就浮現四個字,這四個字縈繞我已經很久的時間了,我當然知道我是為這四個字醒過來,只是我幾乎不跟別人說這件事,因為我並不清楚有何能耐可達成。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其實「因緣VS發心」也可以說是師父針對我現階段的領悟,而傳給我的法,在認識師父這前後約半年的時間,幾乎每天都聽他說法,而確實這些法,也在我身上起了微妙的變化。師父是想利用這樣的說法,引導我去整理對這個區塊的想法,以助我早日證道。

在去年啟靈不久之時,我雖已知道我心靈深處懷有一顆菩提心,但沒有方向,也不知道做法,我只知道修行精進自己,對現階段的我來說很重要,便自己毫無頭緒地摸索著。雖也接觸過一些很資深的靈修前輩,但始終無法讓我的心定下來,因為從來沒有人主動跟我談論過「菩提心」三個字,所以最後我回歸到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在家裡修行。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一年前,師父因插手別人宮廟的事被傷到,於是觀音師父就乾脆要他閉關,不要出門,在道觀裡讀「楞嚴經」,去悟更深層的法,來突破自己。而這一篇文章是師父那時讀了幾個小章節後的心得分享~

修行人一切的緣起,都是由自己內心的初衷,所發出來的心願而定,這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每個人想修行的初發心並不相同,有的人是因後天的被動,造就身體慢慢起了微妙的變化,慢慢對廟寺有感覺,再加上自己的本能意識(即本靈)一直帶動著往廟裡面跑,這時就會因每個人的因緣際會,所接觸的法或宮廟也就有所分別,而造就這一世的修為境界。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人到師父那裡問事情,在問的當下也是當事人心最亂、最困惑的時候。而會到廟裡問事情的人,有八、九成是喜歡接觸神佛的人,所以自然而然對修行也會感興趣。只是人總容易被世俗的事情迷惑在當下,而不知如何解脫,但為何到廟裡經由師父指點後,答案就會從心裡由然而生呢?

很多時候,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很容易掉入事情的框架當中,而越不知所以然,也越不知如何去處理。這是因為心不離境,思緒沒辦法從中去跳脫,就產生了「心隨境轉」的狀況,因困惑在事情的當下,當然就找不到答案,也沒辦法把事情處理好。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修行有很多的好處,除了可以幫助自己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自己發善心,進而再發菩提心來利益一切眾生,讓世間更美好。在行善積德的同時,便會額外獲得一些殊勝功德。相對的,修行人在懲誡上及處罰上也相當的重,因為慢慢的很多事情會知道、會看得到、會聽得到,甚至更高階的,可以自由出竅,憑意念想像,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當利用這些能力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時,上天就會嚴懲。而修佛、修魔也僅是一念之差而已。

師父曾經去過某一宮廟,其執事者是位男性,他本身是修得不錯,也受到神明的賜封領有旨令。但慢慢的,他起了貢高我慢之心,為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為了突顯自己是最厲害的一個,他常常會說:「我到任何廟,神明都知道我是誰。」就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的主神是拜玄天上帝,而他就把自己當成玄天上帝,常要別人稱呼他「上帝爺公(台語)」。但神明知道他是誰又如何?還不是要拖著這身的皮囊,又不是真的能腳踩龜、蛇,飛天盾地,所以修的是誰又如何?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的並未必真的是獲取,失去的也未必真的是割捨,換個心境來面對,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有很大的改觀。師父舉了自己家庭對小孩教養問題,做了這樣的說明~

師父家裡有三位兄弟,他排行老么,因為父親是外省人,就有把老大當成是寶的習性。小時候,父母親把老大帶在身邊教養,把老二跟師父都託付給褓母或外婆家,直到幼稚園才被帶回家認爸媽。師父的爸爸是中醫師,有開個中藥房,老二跟他剛回到家時,只敢躲在門後看著父母親做生意,是不敢叫爸媽的,面對著這陌生的一切,所以跟家長也不是很親近。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找師父問事的,大多數還是在人生的苦難中打轉,領悟不出一個竅門出來,所以師父針對這個主題,特別再做更深入的探討。

所謂修行修心是大家耳熟能詳,且一致認同的一句話。但很多修行人去找師父討論事情,仍然是在問生活苦難的問題,因為沒辦法去達到一個心境上跳脫的動作。而所謂的修心,說的便是讓自己坦然地去面對自己、面對事情。很多生活上不順的苦、家庭上相處的苦、工作上壓力的苦.....都是自己沒有真的做到坦然的面對,才會因此產生的。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無風不起浪..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浪,卻看不到風

古聖密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